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分紅配股課稅新制衝擊科技新貴

分紅配股課稅新制衝擊科技新貴

林由敏:企業上緊發條留人 鉅亨網鉅亨網查淑妝 2007-06-12 08:51
[url=http://news.yam.com/cnyes/fn/200706/20070612371669.html]http://news.yam.com/cnyes/fn/200706/20070612371669.html[/url]

台灣科技業多年來用以吸引人才的分紅配股政策,即將面臨重大轉變,明年起,分紅配股將改為依照市價 8 折課稅,嚴重衝擊科技新貴的荷包甚至留任意願,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建議,科技業應盡速備妥因應措施,例如[color=red]調整薪資結構、 獎金福利措施,藉由彌補稅源的方式,留住科技人才[/color]

分紅配股旺季來臨,每年56月份,高科技業員工動輒數百萬、上千萬元的分紅羨煞苦領35萬元的上班族。不過,分紅配股課稅政策轉變,從現行的面額10 元課稅,改為依照市價的 8折課稅,此舉將造成高科技員工,即使領到豐厚的配股,卻因為還得課徵一大筆稅金,使得分紅獎金大幅縮水,大大降低員工留任的意願。

台灣釵h企業為吸引人才採用發放股票方式當做分紅獎勵,但員工分紅配股課稅問題經常引起科技新貴的煩惱。面臨分紅配股課稅政策調整,林由敏建議,科技業應該盡速提出因應方式,以免明年分紅新制上路後,人才大量流失。

林由敏建議,為了鼓勵員工留任、進一步網羅業界人才,人資單位可以規劃提供其他福利措施,彌補員工因為分紅配股課稅新制上路,大量流失的稅金。例如,企業 可以全面檢討薪資結構,將原本以分紅激勵員工的方式,調整一部份改以加薪激勵員工士氣,今年以來,就有部分科技業者透過全面加薪5%以上的方式,因應分紅 配股課稅新制上路,為員工提前加薪,籌措新制上路後,稅金的損失。

林由敏指出,部分科技業因為產業景氣變動較大,驟然全面加薪,可能使得固定人事成本巨幅攀升,例如勞保、健保、勞工退休金提繳等法定人事成本。這時就可透 過發放現金股利的方式,直接改以現金作為分紅獎勵,依照當年產業景氣的變動、企業獲利狀況、以及員工個別的績效表現,發放現金股利...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最後一年、能撈就撈」vs. 「感謝員工捨得」?

「最後一年、能撈就撈」vs. 「感謝員工捨得」?

業界多數公司還沒有因應對策?剩半年了呦,不是「最後一年」吶!? :funk:

長華開例 員工配股砍60 工商時報2007.05.31【黃邦/台北報導】
[url=http://news.money.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0]http://news.money.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0[/url],4442,content+120601+122007053100548,00.html

員工分紅費用化明年即將正式上路,不少科技業者都有「最後一年、能撈就撈」的心態,不過,國內封裝材料龍頭廠商長華電材(8070)逆勢操作!昨天股東會首開先例通過員工配股大減六%,高階主管每人平均少拿一千二百餘萬元。

長華董事會原本規劃的員工配股為一一一六張,昨天股東會卻大減為四五張,縮減幅度達六%,以該股昨天的收盤價一五二元計算,減少的金額達一億零一百萬 元,平均每位員工紅利縮水約一百萬元。不過員工分紅配股刪減的部分,並未影響經理級以下及基層員工,而是包括總經理、副總經理與協理共八位高階主管。

長華近年致力於轉型製造業,總經理黃嘉能表示,今年通過以一股對.六三股合併光電材料廠斌茂案,只以三千二百張股票便可以取得一家今年獲利預計超過二個 資本額的績優公司,若將員工配股減少的六六六餘張股票,加上盈餘配股減少的部分,則合併斌茂成本「低到幾乎不會擴張股本」。

[color=magenta]長華縮減員工配股是國內破天荒「創舉」,對此,黃嘉能說:「感謝員工捨得」,少發員工配股,有益公司體質,原本董事會通過 的員工分紅配股,已較去年減少二五%,減少配發的股票可以用來合併公司,另外,也為明年員工分紅費用化預作準備,「明年才不會落差那麼大」! 「受害人」之一的長華副總經理盧簡文則表示,今年員工配股被砍,是在「拚長線、看未來」。 [/color]

黃嘉能指出,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不必太在意大股東,因為小股東的權益照顧到,持股更多的大股東也同樣受惠,高獲利的公司,大股東光配現金「就夠了」...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正視員工分紅費用化之衝擊與因應

正視員工分紅費用化之衝擊與因應

柯志賢會計師

自 從去年五月二十四日「商業會計法」第六十四條修正,排除員工紅利不得作為為費用或損失之規定後,「員工分紅費用化」即成為企業間關心討論的議題,並促使企 業重新檢視員工獎酬制度。有鑑於此議題對企業影響重大,金管會已成立專案推動小組,針對相關會計處理及配套措施研擬修訂相關法規,而針對員工分紅配股之課 稅方式,立法院業已於日前二讀通過「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十九條之一修正案,本文將就此議題現行主管機關研擬採取之會計處理與課稅方式,以及未來法規修訂 之要點等逐一簡要說明,並就員工分紅費用化施行之衝擊,提出企業未來可能採取之因應措施,俾以協助企業界提早研擬因應對策,以降低衝擊並留住優秀人才。

目前主管機關研議之會計處理與課稅方式
一、 會計處理
經濟部業已於今年一月二十四日發布經商字第09600500940號函,有關員工分紅之會計處理,參考國際會計準則之規定,應列為費用,並自九十七年一月 一日起生效。而有關國際會計準則之相關規定,依據 IAS 第十九號之規範,員工分紅若係因員工提供勞務所給予之酬勞,應視為企業之費用,而非盈餘之分配;另依據IFRS第二號之規定,對員工之分紅若以權益證券作 為對價,則應以該權益證券之公平價值,或員工提供勞務之公平價值,兩者較客觀明確者,作為衡量之基礎,惟因員工勞務之公平價值較難合理估計,故通常以權益 證券之公平價值為準,據此,為與國際接軌,目前國內金管會亦配合國際會計準則之規範,研擬採行下列會計處理:
(一)期中報表即應估列入帳:自九十七年度起,未來企業應於期中報表依章程所訂之比率預估員工分紅及董監酬勞金額,並以屬薪資性質之酬勞費用入帳,期後董 事會決議發放金額有重大變動時,則該變動應調整當年度(原認列員工紅利之年度)之費用。是以未來實務上之作法將可能改變以前董事會先行通過上年度經會計師 查核之財務報表後,待嗣後參考同業之盈餘分配情形後再另行召開董事會決議盈餘分配及員工分紅之作法,而可能改為董事會決議上年度經會計師查核之財務報表 時,其相關之員工分紅、董監酬勞及盈餘分配等金額應已確定,甚至將採併同該次董事會決議盈餘分配案之作法。另因應力霸案之衝擊,日前政府曾考慮將未來公開 發行公司財務報表之申報期限,由四月底改為三月底,倘若再配合前開作法,則未來集團企業之盈餘分配案及相關合併報表之編製等作業時間將縮短,屆時企業可能 皆須提早準備以因應此變革。
(二)次年依會計估計變動處理:若次年股東會決議之員工分紅及董監酬勞金額與原董事會決議之金額有差異,則將依會計估計變動處理,將差異數列為該股東會決議日年度之損益調整。
(三)市價決定方式:員工分紅配發股數之計算基礎未來將以公平價值評價,上市上櫃公司將以股東會開會前一日之收盤價(考慮除權及除息之影響)為市價來計算股票紅利股數;興櫃公司及未上市上櫃之公開發行公司則以股東會前最近期經會計查核簽證之財務報表每股淨值為市價。
(四)公平價值法之擴大採用:未來企業發行員工認股權憑證及買回庫藏股轉讓予員工,皆應以「公平價值法」認列為費用,而原發行員工認股權憑證得採「內含價值法」之作法則將取消,因是未來我國發行員工認股權憑證之會計處理將與美國作法相同,皆採「公平價值法」認列。
以上所述之會計處理,係依據金管會於去年八月所發布之研議作法,雖然迄今並無其他進一步修改之訊息發布,惟未來國內最後將採行之作法,尚待確定。

二、 課稅方式
(一) 以市價八折課稅:日前立法院針對「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十九條之一修正案已二讀通過,擬將現行員工分紅配股係按「面額」計算所得課稅之方式,改為按員工分紅配股之股票發放日前一個月之平均收盤價為市價,並按市價之八折計算所得課稅。
(二) 最低稅負之適用:員工分紅配股若改以市價之八折計算所得來課稅,則未來員工若所得逾600萬元者,可能須就市價與八折間之二成差價,併入最低稅負申報。
(三) 企業營所稅之影響:員工分紅未來在會計帳務處理上將以屬薪資性質之費用入帳,惟就企業營所稅之申報而言,此項費用是否得以比照財務會計之作法認 列,恐有疑問,因為若依所得稅法第三十二條之規定,薪資費用之認列須為不論盈虧均需支付,是以此問題未來尚待財政部發布解釋函令作進一步解釋及規範,亦或 未來配合修改所得稅法以茲明確。

目前金管會研擬修訂之相關法規
一、證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為使投資人瞭解員工分紅費用化後,董監酬勞及員工紅利已非屬盈餘分派項目,因是修訂該準則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五款股東權益變動表格式;另配合修正後商業會計法第五十二條,將股東權益變動表中之「權益調整」欄修改為「股東權益其他項目」,並列示詳細科目。

二、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為配合員工分紅費用化制度之實施,並使企業能彈性運用獎酬工具,以達到激勵員工之目的,而擬修訂該準則第五十六條之一,公司於經股東會決議後得放寬員工認股權憑證認股價格及個別員工於各分次發行僅得認購發行總數百分之十之限制。

三、上市上櫃公司買回本公司股份辦法:為獎勵員工,而爰修訂該辦法第十條及增訂第十條之一條文,公司買回股份轉讓予員工之每股轉讓價格原則不得低於實際買回股份之平均價格,惟若公司經股東會決議通過修改章程,得以低於買回平均價格轉讓員工。
配合經濟部已發函有關員工分紅費用化制度將自九十七年一月一日起開始實施,前開相關法規亦明定修正條文之施行日期將自九十七年度起施行。

企業未來可能之因應措施
一、員工分紅改多發現金少配股票:因應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實施後,將對企業之獲利及每股盈餘有所衝擊,特別是高股價之公 司,因為若未來員工分紅配股改以市價認列費用入帳後,企業為避免對公司之損益影響太大,且為能留住優秀人才,使員工實質分紅所得不至於較以往大幅減少之考 量下,勢必將減少員工分紅股票之發放,而改變為在依章程所訂之員工分紅比率或範圍所計算之金額下,多發現金,少發股票。

二、發行員工認股權憑證:企業透過發行員工認股權憑證,可將員工認股權與員工未來之績效作連結,若未來公司營運績效良 好則員工所獲得之報酬相對提高,故對員工未來工作激勵之效果高,且實際操作上可搭配買回之庫藏股或另發行新股予員工,執行上頗具彈性。此外,如本文前面所 述,金管會擬修法以配合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實施,增加企業能彈性運用獎酬之工具,未來公司於經股東會決議後得放寬員工認股權憑證認股價格及個別員工於各分次 發行僅得認購發行總數10%之限制。然而,自九十七年度起,金管會研擬未來企業發行員工認股權憑證將改以「公平價值法」在會計上認列相關之酬勞費用,而取 消原對損益並無影響之「內含價值法」,是以未來員工認股權憑證之發行,將與員工分紅費用化之會計影響類似,帳上亦須認列相關之薪酬費用,因而對企業之獲利 與每股盈餘將有所影響。另就課稅層面而言,員工取得認股權時不必課稅,但員工於執行認股權時,即須被依執行認股時之市價與認購價格之差異課稅,而可能存有 員工實際並未將股票賣出獲利卻須先被課稅之問題,或為繳稅而先行賣出,致產生賣壓而影響股價。

三、買回庫藏股轉讓予員工:企業可視其需求買回庫藏股並轉讓予員工,員工取得該股票後雖可自由轉讓,但如市價低於轉讓 予員工之價格,員工並無動機認購,則亦失去獎勵之效果,因此,為獎勵員工,金管會亦擬修法放寬公司若經股東會決議通過修改章程,得以低於買回之平均價格轉 讓予員工,但因金管會亦擬要求企業買回庫藏股轉讓予員工,應以「公平價值法」認列為費用,是以未來實務上公司可能以低於市價之價格轉讓予員工認購,如此則 對公司之損益亦將有所影響。另就課稅而言,該認購價之價差,猶如公司對員工之補貼款,將可能被視為所得來課稅。

四、修改章程提高員工分紅比率:因企業之員工分紅係按章程所訂之比率或範圍所提列,是以在定額的概念下,加上公司市價 大多高於面額,未來給予員工分紅的股數,將因此而減少,進而造成員工之實質分紅所得較以往減少,企業為留住優秀的員工,使其實質所得不致降低太多下,除提 高員工之本薪或績效獎金外,便惟有透過修改章程提高員工分紅比率,來擴大員工分紅分配的基礎,以減少對員工的衝擊。

五、大股東以其股票信託方式酬勞員工:企業老闆等大股東以其個人持有公司之股票交付信託,並以該信託股票之孳息發放予 員工作為獎酬,此種作法,依據國外會計原則及國內目前尚在研議中之財務會計第39號公報之規定,因其經濟實質為酬勞員工,而只不過是大股東先送股票予公 司,公司再將該股票轉送給員工,故公司仍應認列該酬勞費用,因此對公司之損益仍會有所影響。

六、發行限制型股票:所謂「限制型股票」係指有限制條件之員工配股,公司可採分年發放,並依據員工績效表現或服務達一 定之年資後才可以處分之股票,因員工無須額外支付價金,故與目前之員工分紅配股模式較接近,但因國內目前法令尚未允許企業得發行此種限制型股票,未來尚待 相關法令之修訂後,企業才得採行。此外,就會計處理而言,企業須依給予日股票之市價及預估可能發放之股數計算,並於員工取得股票權利之期間攤銷為費用,是 以此種作法企業仍有因認列費用而將影響損益之問題。
以上所述企業未來可能採行之因應措施,除限制型股票未來尚待法令之修訂後才可實施外,企業可依自身之情況及計劃獎酬員工之方式,採行其中一項或數項併行之方式,及早研擬因應對策,以減少因員工分紅費用化之衝擊並有效留住優秀之人才,進而創造企業與員工雙贏之局面。

聯絡我們以便獲得更多關於此主題的相關資料


最後更新: 27 Feb. 2007
來源: Deloitte & Touche - 台灣 (中文)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荷包大縮水 三成五科技人想換工作(股票分紅費用化)

荷包大縮水 三成五科技人想換工作(股票分紅費用化)

數位時代 2007/10/01 ○○九年即將實施的股票分紅費用化,不但讓科技人呈現「末代分紅年」的焦慮,更可能面臨年收入減半的財務危機。如何提早認識新的環境變動,並在變動尚未 衝擊個人前,未雨綢繆做好準備,是目前科技新貴必須積極面對的問題。

【撰文/薛怡青】

現任台塑蔬果總經理的傅家賢,曾經是台積電的工程師,四年前他毅然決定離開工作了八年的台積電,放棄當時年收入超過兩百萬元的工作。接下來的人生,他拍過電影、創作數位教材,現在的他,最新的頭銜是「賣菜的生意人」。

在台積電八年期間,他每天穿著讓人失去面貌、只露出雙眼的無塵衣,過著在機台中穿梭的緊張生活,「那裡的溫度永遠定在二十三度,濕度永遠是四十二度,無論刮風下雨,外面的世界全都與你無關。」他回顧當初在晶圓廠工作的心情。

脫下無塵衣,揮別晶圓廠,走入養生蔬菜經營的他,其實受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鼓舞:「台積電不可能為你帶來樂趣,可是卻可以用賺到的錢,為你創造其他的價值。」

離開台積電,他試著重建自己的人生,幾番嘗試後,他投入維護健康概念的養生蔬菜事業,在人生的下半場,他賺進比台積電更高的年薪收入,贏回自己想要的人生。

危機來了 末代分紅年的集體憂慮

清晨七點半,新竹科學園區一路湧進大量的車潮,從賓士到雙B,再到騎著摩托車的年輕小伙子,在這群車陣中的每一個身影,都象徵著創造台灣科技奇蹟的經濟成長動力。園區大門斗大寫著的科學園區,也象徵所有科技人與莘莘學子對未來「錢」途無量的夢想。

然而,昔日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在產業微利的趨勢下,不但分紅配股減少,未來即將實施的股票分紅費用化,不但讓科技人此刻正面臨「末代分紅年」的焦慮,未來更可能面臨年收入減半的財務危機。

這群看似坐擁高薪,卻得要犧牲家庭、愛情甚至健康,以超長工時來換取高額股票的科技新貴們,面臨下一步生涯抉擇:該走,還是該留?

進入園區的工程師們,大多懷抱著「配股致富」的夢想。早期台積電、聯電的全盛時代,藉由分紅、配股致富的工程師們,創造了第一代科技新貴的富翁典範。

高峰已過 不再一年領一千餘萬股利

工程師富豪的夢想繼而在聯發科成為股王的時代達到顛峰。五年前科技產業前景看好之際,聯發科員工一個人平均可發得三十四張股票,以當時的股價換算,至少可 拿到一千三百多萬元。就算隨著整體經濟指數的浮動,今年聯發科於近期發表的放增資股與員工分紅配股政策上,每個員工還是可獲得紅利約六百二十七萬元,比一 般上班族的所得收入要高出許多。

但是這種好景即將因新制而改變。誠如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預測,「員工分紅費用化制度是一項有史以來的重大變革,勢必造成各產業的衝擊。」台灣科技產業正面 臨過去坐擁高薪的好景不再,園區裡各公司加薪、跳槽傳聞四起。不但投資人關心、外資關心、媒體關心,科技工作者本身更擔心原本就已經縮水的荷包,今後將縮 得更小。科技新貴變新貧的說法,恐怕已從戲謔變成現實。

其實員工分紅費用化衝擊最大的是高股價與高分紅的科技公司,因為將分紅改列入費用後,將稀釋掉企業的每股稅後純益(EPS)。根據花旗環球銀行的評估,對 於IC設計與電腦零組件產業衝擊最大。花旗環球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谷月涵就表示,整體來說,對明年盈餘的稀釋程度為三%以內。例如台積電對明年盈餘將 稀釋達一五%,鴻海約為八%。

不過,各科技公司對員工分紅費用化議題相當謹慎也保守,經過媒體多方打探,即便各公司內部已有擬定初部計畫與因應措施,所有的科技公司幾乎都口徑一致地三緘其口。因為其實這是一場人才爭奪戰,只要誰先表態加薪多少,也就間接顯示了公司有多少資源可運用。

人才大戰 企業改用加薪來留人

雖然有些廠商已證實加薪的動作,但是加薪多少比例也成園區工程師們茶餘飯後話家常的重點。謠傳華碩、友達可能加薪三%,各廠商檯面上靜觀其變,但是私底下其實是鴨子滑水,動作頻頻。

聯電董事長胡國強曾被記者問到員工分紅費用化的事情,只正面回應表示,這是政府政策希望與國際接軌,雖會造成未來分紅縮水,但員工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問到董事會是否已針對此議題進行討論,胡國強只以一句「應該會調高現金比例」予以回應。

根據聯電員工私底下透露,聯電確實從今年起就不發股票了,改以現金紅利的方式。根據聯電的職等分法,五職等工程師今年預期可領到十萬元現金紅利,六職等工 程師大約是二十萬元現金紅利。這樣的數字看在過去一年就領上千萬的科技新貴眼中,自然是心酸不在話下。一位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就表示,「股票還是比現金要來 得更具魅力,現金就真的只能是現金了。」甚至有些工程師還認為,現在到股本大的科技公司還不如到未上市上櫃的新創公司,前景更好。

難再淘金 在成本與獎金間求平衡

不過搶人大戰最激烈的,應屬七職等以上的中階主管,這些擁有研發能力甚至管理經驗值的中高階主管,才是各廠商競相爭取的對象。因此不時流傳出以簽兩年約、五年給三百萬簽約金來留住這些中高階經理人。

即便科技公司人力資源部門想盡辦法在節省企業成本支出與高獎金紅利慰留人才之間取得平衡,一般職等的工程師也感染到新制度來臨的壓力。一四獵才派遣事業 群副總經理晉麗明表示,「這一代的年輕工程師,尤其工作資歷落在五、六年左右,年紀介於三十至四十歲之間,剛好提前面臨中年危機與職涯危機的雙重壓力。」 以往認為進入高科技公司,拚個十年,提早退休去開民宿,現在卻不再是個淘金的行業。

於是有人紛紛求去,無論是為志向、為抱負、為金錢,誰都不願意做M型社會裡那群逐漸消失的中產階級。長年處理職場問題與人力資源市場的一四行銷處總監邱 文仁就感嘆地表示,「能選擇的也痛苦,不能選擇的也痛苦。」現在的時代沒有過去那麼美好,但是科技新貴從高紅利走向高薪低紅利的時代,其實也未嘗不好,邱 文仁認為對公司而言,是可以通盤檢視體制的好時機,科技工作者也可以趁這個機會盤點自己的人生。

企業不再用股票綁人,自由度提高,科技人有更廣度的揮灑空間。就像以前填志願一樣,以前為了滿足父母的心願,填了自己不喜歡的科系,工作時為了高薪甘願放棄人生前半段的時光,把自己關進無塵室,當個高級的「碩士工人」。

科技人這一回重新面對自己的未來,在此次一四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有四成四的科技人對自己的未來有所對策,其中並有三成五的人會選擇轉換跑道或者尋由更好的報酬與未來。

因此,以股票紅利吸引員工,雖然仍具有一定的魅力,但是在整體科技產業利益縮水的情況下,產業前景佳的公司反而更為科技人所重視。就有創投業者表示,電子科技業已經太過競爭,轉往其他更具前景的明星產業,如能源、光電產業,前景佳、報酬也更佳。

這也同樣反應在一四這次的調查報告裡,科技人雖短時間內異動的可能性不高,但是思索轉往產業前景佳的公司比例也不少。

這股潛在的「大風吹」,在許多工程師的討論區裡蘊釀著,有些半導體製程的工程師認為,面對科技業進入紅海競爭時代,轉到傳統產業,甚至到外商當業務員,或者前進到新興能源產業,都是不錯的選擇。

大風吹 轉進、加值、專精延續職涯

以能源產業而言,由於前段製程與半導體產業頗為類似,因此許多能源產業的公司都紛紛向半導體工程師招手,希望可以延攬這方面的人才。

此外,傳統產業這幾年也再創佳機,獲利狀況甚至比電子科技產業更佳,不少原本當初因看好科技業股票發得多的科技人,如今都想回頭。

晉麗明表示,在經歷過金融風暴以及傳產股災後,留存下來的傳統產業其實相當具有競爭力,現在這些公司也都開始走向全球化的經營,但是老闆們對於經營全球市場的經驗不多,剛好從科技產業退下來的中高階主管,可將科技界的管理經驗與新科技技術帶給傳統產業。

不過晉麗明卻提醒想要轉職的科技人,想要轉換產業,得先秤秤自己的斤兩有多重。此外,還得認清自己的性格,例如想要轉往外商挑戰,除了要有非常精通的語言能力,簡報能力與溝通技巧也是外商相當重視的。

「無論轉不轉業,就算繼續待在資訊產業,也要提升自己在研發技術上的能力,否則永遠只能在三線公司當員工,」晉麗明如此表示。

西進中國也是科技人面臨這波職涯衝擊的另一個出路。這次調查中就發現,製程、生技等研發技術相關的工程師,有高達六成的人願意前往中國就業。不過,中國雖具潛力,但西進已不像十年前那般容易,現在僅限於特定的人才。

「中國對於具有研發技術與管理經驗的高階經理人需求性很強,而且這些中國本土的科技公司,未來都計劃到紐約那斯達克掛牌上市,因此對台灣中高階以上的科技 研發主管很有吸引力,」一四大陸獵才事業群顧問總監指出,尤其是能源產業對於從半導體產業出身的人更是鍾愛。在這種情況下,將形成兩岸三地能源產業,競 相爭取半導體產業人才的爭奪戰。

最近在園區流傳著一則笑話,工程師們都提早下班回家,他們說,反正也領不到那麼高的紅利年薪,倒不如回歸過正常一點的生活,這使得園區塞車時間提早了許 多。也許嘲諷的意味居多,但是也間接顯示了那個發股票、領高薪的年代即將成為過去,未來將是講求績效的年代,而科技人的前景也將重新洗牌。

【《數位時代》第1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