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人資大未來--2007十大關鍵趨勢

人資大未來--2007十大關鍵趨勢

更新日期:2007/4/17

友善列印 | 選擇字級大小


《資料來源:20073月出版 第六期人才資本雜誌》


從策略夥伴到人才管理,從內部顧客服務到人資專業證照,隨著競爭環境愈趨激烈,人資工作者的能力與視野,也需快速增值。最火熱的人才資本新思潮,你跟上腳步了嗎?本文為您整理的人資領域10大趨勢,絕對不容錯過。

編譯‧撰文◎ 葉思迪‧謝尚勤‧Career編輯部
攝影◎ 曾懷慧‧Career資料照片

01 HR人新價值
你未來最亮眼的名字:策略夥伴

在《從人力資源管理到組織有效性》一文中,南加大馬歇爾商學院有效組織中心主任勞勒三世 (Edward E. Lawler III)認為,人力資源部門絕對有能力、也應該為企業增加價值,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定位為「企業合夥人」,進行有效管理員工、輔助變革管理、影響決 策,以及其他許多影響組織有效性的加值活動。
但遺憾的是,多數人力資源部門往往未將自己如此定位, 這在《HR能力及其與組織運作之關聯》一文也可獲得佐證。研究者蘭拉爾(Sunil J. Ramlall)指出,108位受訪者中,只有6.5%認為自己「有很高的專業」能從人力資源角度對企業有所貢獻;大部份受訪者(74.8%)都認為自己 在這方面的能力僅有一般水準,甚至逾80%受訪者,不太知道該如何衡量人力資源部門對企業的貢獻!
在今日的全球環境下,人力資源部門其實更應該知道自己對企業的價值貢獻有多少。雖然已有人建議過,人力資源部門要盡量多把時間花在有附加價值的活動上,少把時間與精力花在無附加價值的傳統人事工作上。但根據研究結果,似乎這種狀況還不在少數。
經營環境日益嚴苛,正是人力資源部門協助組織管好人才、累積無形資產的時刻。舉凡變革管理、新事業策略等,都是人力資源部門可以提供協助之處;但遺憾的是,許多大企業都仍將HR視為負責管理的「成本中心」,而非「加值中心」。
其 實除了傳統的薪酬、雇用、訓練、配置等人事管理功能外,它應當還扮演著「策略夥伴」與「事業夥伴」角色,也就是「發展有效人力資源系統、協助執行事業計 畫、人才管理」,以及「以人力資本、組織能力等角度考量,協助組織發展獨樹一格的策略」。其中,提供人力資本、組織能耐與核心能力的分析資料、協助主導企 業擬定策略的「策略夥伴」角色,又比「事業夥伴」角色來得重要。

02 直線主管最佳戰友,出列!
AS
制度抬頭,更體貼的內部顧客服務

由外商企業與國內主要科技公司領軍,使得「推行Account Service制度」已成為當今HR部門的焦點話題之一。不論職稱冠上的是AOAccount Officer)、RMRelationship Manager)或是Generalist,其實內涵只有一個:人力資源部門不應是傳統「隱身幕後」的人事單位,而是站上前線,與各直線主管並肩作戰的最 佳盟友。
Account Service
制度逐漸風行,代表著人資更重視「內部顧客服務」。通常是由個性圓熟、樂於溝通的資深HR擔綱,嫻熟徵才挖角、薪資水準、處理麻煩員工等棘手議題,來擔任人資部門與其他單位的溝通與橋樑角色,提供各單位主管更量身訂做的服務與建議。
這 項制度的逐漸風行,也象徵著HR從最早的「人事行政專家」,走到專業功能勝出的人資專才(Specialist),如今更衍生貼近各單位需求的內部顧客服 務通才(Generalist)需求。透過Generalist深度瞭解與溝通,讓人資單位的Specialist能提供更精準的支援,以達到更細緻的內 部服務成效。
如金融業的花旗銀行、HSBC匯豐銀行,醫藥產業的惠氏製藥,以及國內科技產業從台積電領軍,到光寶、致伸、微星科技等公司,都已朝AS制度之路邁進,讓人資的策略夥伴功能更為具體可見。

03 人資議題排行榜
HR
火熱焦點,人才管理居首

最近在《HR聚焦》(HR Focus)期刊中,提到一項針對專業人力資源工作者所做的調查。在231位受訪者中,有將近四分之三認為,包括「留住好員工」、「培育員工」與「接班計 畫」的「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位居未來612個月內手上工作前5大重要議題之首。
在企業競爭日趨激烈、組織資源 有限的現實下,人才管理思潮的崛起,象徵著人力資源管理的資源分配,已從「均等主義」邁向「菁英主義」,對於企業的20%頂尖人才,投注以更高的關切與獎 酬。誠如微軟比爾蓋茲曾說:「若抽離微軟20%最頂尖的員工,微軟將不再是舉足輕重的公司,」可見頂尖人才與企業競爭力關係之密切。
人才管理之所以重要,也和企業日漸重視「接班計畫」有關。由於企業高階主管漸漸都會退休,從外部花大錢聘雇專業經理人,往往不如內部自行培養更瞭解內部文化,因此儲備企業內部的人才庫深度,成為經營者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針對人才管理中的「接班人」議題,人資管理學者建議董事會應經常要求企業人資長,報告企業未來接班領導人的規劃狀況,以及對高階主管採取何種獎酬方式。其中有7個問題,建議所有人資長都應常存在心,隨時自問是否準備妥當:

(1)人資的核心功能,如何在策略上與企業特定績效因素相連結?
(2)
企業領導團隊能否因應公司所面臨的新挑戰與議題?
(3)
接班領導人的備援實力如何?是否定期以某種方式評估?
(4)
公司目前安排了哪些接班人計畫?目前運作狀況如何?
(5)
目前的企業文化有何特徵?
(6)
公司目前以何種策略,確保重要管理與領導職務,平均由來自不同文化、性別、種族的人擔任?
(7)
企業的核心價值與道德標準,是否已清楚表達給成員知道?是否已為他們所接受?又是否有任何流程,確保大家的道德行為符合預期?

您多數的時間,仍花在人事行政流程上嗎?不妨根據這份調查結果,調整自己的年度重點工作,讓您對組織的經營價值更為彰顯。

04 讓紅蘿蔔更打動人心
分紅配股費用化,獎酬制度費思量

過去總是以高分紅配股吸引菁英人才的高科技公司,去年最大的震撼彈,恐怕非「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莫屬!而這項措施,未來也將引發園區公司的募才、留才新議題。
奇 美電子行政處副處長呂冠磐指出,過去園區招募人才很簡單,「第101招法寶,就是員工分紅入股或盈餘分紅,」他指出,與其他產業相較,過去園區科技公司只 要把股價衝高,讓員工口袋飽飽,根本不怕吸納不到人才,也難怪台灣公司在關鍵人才的選育用留層面,總是做得不夠徹底!
「對園區的科技公司而 言,如何重新設計更有效的獎酬制度,會更具重要性,」呂冠磐指出,在「金錢」誘因大幅下降後,未來針對績優員工,人資工作者必須開始思考,有哪些非金錢層 面的心理誘因,可有效鼓勵關鍵人才繼續為其效力,「是轉向企業文化?對產業技術的熱情?還是其他心理層面誘因?」不論答案是何者,但可確定的是,鼓舞士氣 的紅蘿蔔,得更切中人性面的需求才行!

右圖: 訊連科技人力資源首席顧問指出,職場最大的貢獻,在於對員工未來潛能與未來績效的預測,而非解釋過去績效

05 善用外在資源
外包大勢所趨,但員工關係難以替代

根據專業研究機構IDC20065月初發表的「亞太區委外服務研究調查報告」指出, 2005年區域企業整體委外服務總值約有60億美元,其中以財會業務、客戶服務業務委外為大宗,其次則為人力資源與在職訓練業務佔11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341億元。專業期刊《人力資源規劃》(Human Resource Planning)也指出,企業將部份人力資源功能(特別是較屬後台端、不涉及公司前端的那些傳統人事工作)外包,是一塊300~400億美元的市場。以 前多半大企業才會做這種事,現在也愈來愈常見於中小企業。
在台灣許多外商企業與科技大廠,也早就將「外包」視為策略一環。如台積電、聯發科技等, 不僅將招募員工的前段審核履歷流程委外,甚至請廠商到特定科系進行焦點團體訪談,以深度瞭解名校學生選擇就職企業的取捨標準,以提升選才成效。甚至連最機 密的薪資業務,都已經有企業整個外包出去,原因除了薪資作業外,「保密」也是因素之一,委外公司由於都簽有保密協定,加上不曉得對方誰是誰,往往比自己人 發放更易於保密。
除此之外,員工退休金與同仁教育訓練的規劃,也同樣屬人資領域中愈來愈普遍的外包重點要項。如為了提升中高階主管的教練指導能力(Coaching),緯創資通便與知名企管顧問公司合作規劃課程,提升主管與下屬的溝通成效。
面 對此等外包趨勢,不可否認有些人資工作者聽到「外包」二字,會不禁油然產生抗拒心態,「因為許多人資者會害怕,一外包就把自己的工作給外包掉了,」 HSBC人資副總朱敏杰觀察,如今承接人力資源事務的委外公司,其運作流程與專業素養已愈來愈細緻,在各企業不斷扣緊成本線的要求下,人資部門如何找出自 己的核心能力,並把非核心部分外包出去,將是新時代HR中相當重要的課題。
「如在HSBC,我們就認為制度建立、訓練發展是HR的重要核心能力,」朱敏杰說,每家公司的HR核心能力並不相同,唯有重新審視並釐清HR的核心能力,才能真正提昇部門價值。
針對HR的核心能力,奇美電子人資副處長呂冠磐則特別指出,屬於「員工關係」範疇的「信任感建立」,是人資部門最難外包、也最難被取代的核心競爭力,值得新時代的HR工作者多加琢磨。
「愈 是牽涉到信任的元素就愈難外包;愈是專業的領域,如法律、併購的人事法令諮詢、薪資會計等,反而愈容易外包,」呂冠磐指出,每家公司人資部門若經營得成 功,都是組織中的「寶」,因人資對員工特性、組織生態與企業文化最在意也最暸解,而這也是每家公司獨一無二,難以全然抄襲的部份,「就好像同樣的績效管理 工具,用在不同公司,其走向、側重的部分也都會不同」。
公司缺技術可以買,資金缺乏可以募,但唯一很難照章移植的,就是人資制度與企業文化。這從愈來愈多公司設置員工關係專職人員,甚至成立「企業文化小組」致力於宣揚、推動企業理念,此議題在未來的重要性將日愈明顯。

上圖: HSBC匯豐銀行人資副總朱敏杰指出,人資部門如何找出自己的核心能力,而把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將是新時代HR的重要課題

06 凝聚企業向心力
Employee Engagement
,留才最佳磁石!

不論是回顧2006或展望2007,企業進行併購、資遣裁員或組織瘦身時有所聞,勞資關係愈形尖銳,工會團體為捍衛自身權益,與資方或人資同仁彼此叫陣的景象不斷見諸媒體,難怪感嘆「人資難為」者大有人在。
面對此一經營現實,攸關員工認同度與敬業度的「Employee Engagement」議題也逐漸崛起,成為人資部門凝聚企業向心力重要關鍵字。
訊連科技人力資源首席顧問蘭堉生解釋,所謂Employee Engagement包含了「SayStayStrive」的三S要素。他指出,當員工願意告訴他人公司是好公司,願意持續在公司任職,甚至願意無怨無悔額外努力時,企業經營員工向心力,方算竟全功。
要達到此一目標,新時代人力資源同仁,一定聆聽內部同仁心聲,扮演好溝通角色;而要使員工信任的關鍵,「同理心與勤溝通絕對是基本功,」莊周企管顧問總經理周湘昌指出,新時代的人資工作者,務必得學習關心同仁的情緒感受,讓員工真心感受到「公司的確處處為我著想」的誠意。
HSBC匯豐銀行就曾有一位高階主管秘書,因母親發生車禍緊急趕回台南探望,發覺母親傷勢相當嚴重,為此公司安排她留在台南就近照顧母親,而她這段時間則在台南分行,透過電話與網路電子郵件「遠端遙控」,為台北的老闆工作長達一個月之久。
掌 握員工的心,不是光憑著海外旅遊福利,或是高額獎酬津貼便可達成;當員工遭逢劇變時,正是企業展現體貼心意的最佳時機。即使企業因經營艱困不得不進行裁員 措施,若人資工作者也能結合張老師、生命線等諮商資源,並善用EAP員工協助計畫(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協助員工進行轉職輔導、壓力紓解、生涯規劃等議題,讓員工明確感受到「前東家」的善意,相信不僅可將併購爭端降至最低,也能讓人資服務 真正打入員工心坎裡。

07 建構高效能組織
化員工戰力為組織戰力

「人才的流動是擋不住的,企業應尊重人各有志!」台積電學習發展處副處長奚永明觀察,優秀人才不會劃地自限,當決定投效企業時會戮力認真工作,但決定異動時,也會揮揮衣袖不 帶走任何雲彩,「職場遊牧族」已成職場常態。
面 對此一現實,奚永明分析,企業在人力資源上將面臨人才競爭(Talent war)、員工敬業度(Employee Engagement)與留才(Retaining)三大挑戰,此三者不僅環環相扣,且背後所代表的更深層意涵,則是攸關企業競爭力的「組織戰力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議題。
「當組織是有生命時,就不會過於依賴單一人才,」奚永明解釋,企業的組織學習能 力,會反映在流程、文化及價值觀上。他以車種做比喻指出,企業應培養自己成為馬力十足的「跑車」,而非只是一台會跑的「國民車」。能成為跑車的企業組織, 不論駕駛者的能力如何,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水平;但若只是台能跑的國民車,駕駛個人的能力,就決定開車速度與品質。
HR
應協助各單位主管,將原本存在於員工身上的戰力,轉化成為企業的組織戰力,如此不僅可免於「過於倚重員工個人」的風險,也才能確實建立高效能組織,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勝出。

08 前進中國的HR通行證
報考中國人資證照,正火紅!

中國已躋身世界工廠,跨國公司或台商企業前進中國,已形成不可擋洪流。中嘉網路人資經理 楊英妙便觀察到,隨著企業全球化發展,國際性人才需求增加,不僅語文溝通與英文能力檢定已成為企業選育用留的重要指標,未來人才能力的養成,更將朝大中華 經濟區需求調整,「人才的中國經驗會愈來愈重要!」
如以人資工作內容來看,大陸勞動法令就有中央與地方之別,同時也比台灣更重視勞工權益,很難將 台灣的人資工作經驗完全套用於對岸;加上未來人資工作將被大陸官方視為「就業准入」的技術工種之一,因此近兩年「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師證照」在台灣人資工作 圈的詢問度非常高,每年也有不少考生組團前往中國報考人資證照。
本身擁有二級證照的鎵興企管執行長王愛蓮觀察,大陸的人資證照共分四級,分別是第一級的「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的「人力資源管理師」、三級的「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以及第四級的「人力資源管理員」。
就 持有比例上來看,7成的大陸人資工作者擁有三級證照,但台灣組團報考的人資工作者,多著眼於難度更高的二級證照,考試內容除包含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外,從 去年1月開始,第一、二級考試在報名前還須分別繳交5000字與3000字的論文,並增加了以考生論文來延伸出題的「綜合評審」項目,讓這張證照的考試門 檻,更多了一層難度。

左圖: 奇美電子行政處副處長指出,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實施後,科技公司如何重新設計更有效的獎酬制度,將是一大挑戰

09發揮職能管理更高效益
朝向更具「未來觀」的職能應用

當今人力資源選、育、用、留的關鍵字「職能」(Competency),對絕大多數的人資工作者已不陌生;但論及職能的建置與更深層應用,國內企業恐怕還有一長段路要走。
根據《人才資本》去年度曾進行的一項職能調查指出,國內目前已進行職能建構的企業約有6成,其中多數處於「正在建構工作說明書,或已完成工作說明書」的階段,合計約佔28%;而真正完成職能建構,並至少應用在選育用留等一種以上人力資源制度的企業,則僅有7%而已。
然 而,即使是已經實際落實職能的企業,也存在著應用上的盲點。曾任職多家知名企業人資主管,現擔任訊連科技人力資源首席顧問蘭堉生便觀察到,許多公司推職能 時,總是與過去的績效相扣連,「這真的很可惜,完全忽略了職能的潛能與未來性,」他指出,職能更重要的是觀照「未來的績效」,「職能與潛能之間的連結,應 該是非常強的,」「職能最大的貢獻,在於對員工未來潛力與未來績效的預測,而非解釋過去績效,」他點出未來職能應用上的重要關鍵。
蘭堉生指出,當組織耗費鉅資建立職能系統後,不論在制度或e化系統上,都應留意把職能連結至在正確面向上,讓職能的潛力發揮最大成效。

上圖: 中嘉網路人資經理楊英妙指出,未來人才的中國經驗將會越來越重要

10 良駒何處尋?
伯樂尋才,手法更新穎

「以前是先有田,再找人耕田,這是Vacancy base;現在則是以先找到優秀的人才為要務,因為優秀人才自己就可以開創出一片田,這是Talent base」,台積電學習發展處副處長奚永明,貼切描述企業對「關鍵人才」的倚重,而這與《從AA+》一書中的「先找到對的人上車」觀點,也可說不謀而 合。
為了召募到頂尖人才,挖掘組織內的明星球員,各企業可說如星探般煞費盡心思。從國內金融機構以評鑑中心(Assessment Center)高規格,設計各種模擬情境精心挑選金融儲備幹部,到Lexus汽車、雅芳等打出「尋找接班人」口號徵才;甚至許多創新企業也精心設計許多問 卷題項,試圖補強過去僅重視學校成績、履歷表等傳統篩選方式不足,以獲知應徵者的態度、行為、性格,甚至回溯到在校時期的點點滴滴。
舉例來說,「有哪些方式可移動富士山」是典型的腦筋急轉彎式考題;而近來Google為尋找更符合組織內創新、競爭風格的人才,甚至應徵問卷中納入了「組織公民身分」議題,以瞭解應徵者是否具備「嚴格說來雖不算份內工作,但卻可讓Google成為更棒工作環境」的性格。
人才戰爭持續延燒,為搜尋更合適自身企業文化的優秀人才,相信未來讓人眼睛一亮的徵才方式,仍將持續延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