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績效管理系列三】平時多溝通,提升管理的軟技巧
更新日期:2007/12/4
友善列印 | 選擇字級大小
管理員工是部門主管的責任,因此績效考核及面談也必須由主管來進行。HR則應從旁善盡「協助者」的角色,適時提供員工回饋,營造溝通互信的工作環境,並透過適當管道進行溝通,成功建立起績效導向的組織文化。
《資料來源:2007年11出版 第10期人才資本雜誌》
台灣產業過去幾十年來所面對的全球化與國際化經營環境,使企業由高度成長邁入成熟階段。企業過去可以輕易地賺取機會財、業務財,然而,微利時代到來,企業莫不開始認真思索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擠出利潤。
此外,台灣從2005年開始實施勞退新制,以及2009年即將實施的員工分紅費用化,都讓企業必須更集中資源用在刀口上,可說是正為生存進行汰弱留強的競賽,「績效管理」遂成為未來經營者的新顯學。
平日給予員工回饋指導
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表示,績效管理是公司策略(Strategy)和員工產出結果(Results)之間的橋樑,更是讓兩者能緊密契合的關鍵,因此必須在平日就做好績效管理。
就好像設定了目標:「年底要把車開到屏東。」但如果中間都不加以聞問,很可能到了年底才猛然發現員工竟把車開到基隆。「員工目標訂定後,等年中、年底績效考核時,再來看其達成狀況就好。」林瓊瀛強調,績效管理不能放牛吃草,所以在平日給予員工回饋指導是非常重要的。
對 於HR和部門主管來說,如果平日的績效管理不落實,到了年底要進行評核確實會感到窒礙難行,這時候千萬不能再草草了事。因為績效管理是一個循環,資誠企管 副總經理桂竹安也建議,由於績效管理始於目標設定,如果一整年都沒有好好落實,此時更要慎重,因為績效考核或績效面談一年才一兩次,如果試圖要亡羊補牢的 話,不妨針對明年的目標著手,讓明年有個好的開始。
例如在面談之前先請員工自行蒐集資料,提出3件有成就感的事,並讓員工回顧有哪3件事可以做得更好?如此一來,不僅能回顧今年的工作表現,要設定明年的目標也能有具體方向。
至 於面談的內容,林瓊瀛強調,年度回饋必須客觀地衡量績效,千萬不要在此時批評部屬的人格特質或進行人身攻擊;所要討論的是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而不能憑著 主觀臆測就對部屬的行為動機妄下論斷。當然,傾聽也是一個重點,「從小到大,我們只聽過有演講比賽而沒有傾聽比賽,所以怎麼聽,對經理人來說也是一大修 練。」林瓊瀛提醒,整個面談應該以正面積極的語氣劃下句點。
桂竹安也補充說,雖然績效考核是年底做的,但是年初就要讓員工知道如 何做。譬如公司今年的目標是要衝業績、還是守住基本盤就好?是要多角化經營、還是固守本業?要定目標;最怕的是狀況不明,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會發生原本是要 到屏東,結果跑到基隆的情況,所以在每個過程中,主管與員工要持續的進行雙向溝通。因此桂竹安建議,企業還是要回歸基本面,從目標的設定開始檢視起。
協助經理人提升管理軟技巧
管 理員工是部門主管的責任,因此,績效考核及面談也必須由主管來進行。林瓊瀛指出,不論是年終面談或平日的回饋,能否克竟其功,關鍵往往就在於經理人的領導 統御能力。尤其是對於科技業經理人來說,溝通等的軟技巧(Soft Skill)的修練,將影響公司能否成功建立起績效導向的文化。
因此,經理人必須要適時提供員工回饋,與員工分享知識與經驗,營造溝通互信的工作環境,並能因時因地制宜地透過適當管道進行溝通,其他學習方向還包括:
技巧方面:學習建立關係、提問、有效聆聽、修辭、非語言的溝通技巧等,採用具激勵性的溝通技巧及情境式的領導技巧。
態度方面:保持尊敬,而非批判的態度,保持耐心與同理心,培養平易近人的態度,保持彈性,對於他人意見保持開放的態度。
這些學習方向看似容易,卻是知易行難。林瓊瀛也強調,要讓經理人在上述這些軟技巧面能夠更精進,這就有賴HR從旁善盡「協助者」的角色。唯有HR持續不斷也強化這些觀念,甚至透過許多工具及協助,才能讓經理人順利執行人才管理的工作。
落實績效策略,讓人才適才適所
桂 竹安認為,HR也同時扮演著「白臉」和「黑臉」的角色──提供軟技巧或進行回饋指導,協助經理人在人員管理上更得心應手,進而提高組織獲利,皆大歡喜,這 是相對之下,容易扮演的白臉。但HR有時候也需要有勇氣和擔當來扮黑臉,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組織「強迫分配制」(Forced Distribution)底下,去處理員額的分配,甚至員工離退等棘手的問題。
「強迫分配制」源自於奇異公司(GE)的「活力 曲線」(Vitality Curve),透過差異化原則,鑑別出哪些員工是事業單位內表現最優秀的前20%、不可或缺的中間70%以及表現不適任的10%,由此區分出A、B、C 級員工。對於被確認的A級員工,組織應採取適當的激勵與留任措施,避免優異人才流失。針對B級員工,則透過各種教育訓練及獎助措施,讓組織隨著B級員工的 成長而更上一層樓。
至於C級員工,不見得是其能力不佳,也有可能是與組織文化、經營理念、組織目標不符,而導致其工作無法勝任,面對這一批人,一定要妥善處理好去留問題,否則很容易引發勞資糾紛。
儘 管強迫分配在實務上爭議不小,但其能刺激員工進步,活化組織動能卻是不爭的事實。奇異前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就曾說過,「把人留在一個無法幫助他成長的地方,才是真正無情的假仁慈。」桂竹安也認為,除非公司的管理品質及成熟度已達一定水準,即使沒有 強迫分配的要求,也能精確地區隔出員工的績效表現,否則,以目前大多數企業來說,強迫分配不失為刺激組織成長的「必要之惡」。
不過,桂竹安也提醒,績效評估是針對員工一年內的工作表現,雖然給予高績效員工獎酬做為工作誘因,但是沒有針對「人」的成長,就缺乏了完整的獎酬配套。因此他認為還要考慮員工的「能力」與「工作動機」。
例如在「管理員工績效策略」(如【圖2】)中,透過能力與工作動機,就把員工區分為良駒、蠻牛、朽木和璞玉這四大類。區分之後,才能針對不同類型的員工給予不同的獎酬或發展。
例 如:能力好、工作意願強的良駒型員工,期待的是在組織內有更好的發展;而屬於肯做事卻沒能力的「蠻牛」,主管不能因為該員工很認真就放任他自己去做事,因 為他可能會多做多錯,所以給予經常性的績效回饋就很重要;再者,如果只做績效評估,就只能知道員工績效好不好,但是是屬於哪種能力不好,是「朽木」、還是 「璞玉」並無從得知。區分之後,如果是璞玉,就要去了解他工作意願低的原因,而對於朽木的處置,也要盡可能站在協助的立場,至少要避免引起勞資糾紛。
過去科技產業因為分紅入股太誘人,許多人才才願意「忍辱吞金」,但是一旦分紅費用化實施後,金錢誘因優勢消失,公司要靠什麼吸引優秀員工留下?林瓊瀛認為,在強調績效、論功行賞的制度外,更應該重視「人性化」的管理,因此,在企業的留才策略上,HR就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差異化獎酬制度,讓績效管理立竿見影
資誠企管顧問執行董事林瓊瀛根據他多年來的經驗指出,完整的績效評估流程應包括:
1.自我評核:自我針對目標達成情形與職能表現進行評核。
2.績效衡量:主管針對員工表現與員工進行面談與績效評核。
3.績效排序:針對部門內員工的表現進行排序,依照強迫分配比例決定員工績效等第。
4.獎酬決定:依據績效等第分配績效獎酬。
而 其結構則應涵蓋目標導向與職能導向。目標導向偏向量化(約占50%~80%),應衡量績效的達成結果、獎勵特定目標的達成,以及檢視與激勵短期績效。至於 職能導向則偏向質化(約占20%~50%),應衡量績效如何被達成、獎勵企業所需的職能,並且重視能力發展帶來的長期績效改善。
通 過自評,績效衡量及排序之後所設計的獎酬,正是企業留才策略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林瓊瀛提醒,許多企業都自認為有做好績效評估,也設了獎酬標準,但是卻起 不了顯著的作用。林瓊瀛認為,其原因不外乎,為了取得好的考績,員工當然會訂定容易達成的目標,如果主管沒辦法在績效管理的源頭──訂定目標時就察覺,當 然到了年底,就很難實際區分出員工的能力高下以及貢獻度了。
另外,如果考績甲等和丁等的獎金差距是一千元,「誰會為了那一千塊錢而拚命?」林瓊瀛提醒,若未能讓獎酬標準顯出「差異性」,使績效評估無法合理反映在薪酬上,獎酬制度將形同虛設。因此,他建議有效的績效獎酬必須:
◆設立高績效標準;
◆設計有效的績效管理制度;
◆將薪酬與績效密切配合;
◆調幅差距要有差異性;
◆獎勵實質提供貢獻者:依個別績效提供差異化的獎酬;
◆考量對公司的實質價值:以職級和績效表現來衡量;
◆簡單且可行的方案:易於了解及實施,強調公司所著重的地方,減少管理成本。
至於獎酬的配套,自然不能忽略「外在誘因」及「內在誘因」這兩種型態。
工作的外在誘因像是:薪資(調薪)、各項津貼加給、績效獎金、分紅入股、福利措施、晉升(頭銜)、專屬祕書、停車位、專屬辦公室、彈性工時。而工作的內在誘因則包括:工作自主、工作參與、工作樂趣、工作成就、工作滿足、工作發展。
同時給予員工金錢及非金錢誘因的滿足,才能在建立高績效企業文化的願景下,達到企業與員工雙贏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